学艺术,对于未来就业是出路还是绝路?

来源:上海赫德璟旻艺术学院 时间:04-30

让孩子学艺术以后到底能做些什么呢?这是很多家长在帮孩子选择专业时最纠结的问题。

可能在一些工作于传统行业的人眼中,学艺术基本上就等于是“学画画”,那可是要靠老天赏饭吃,有天赋又努力,赶上好机遇,就可以成为知名的画家,艺术家,办展览,搞表演,作品价值连城。

然而我们现在常说的学艺术其实并不只是单纯的学画画,一些不了解艺术设计行业的人们可能潜意识里都把“艺术”和“纯艺术”画上了等号,不过就算真的是学习纯艺术,目前世界主流方向也已摒弃了传统的架上绘画形式,更多见的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等。

当然艺术领域里还有更多的细分方向,我们现在所说的学艺术其实更准确的来说是学设计。

艺术和设计的专业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般分为五个大类别:视觉艺术,数字媒体,时尚类,工业建筑类,和时尚艺术商科。


以上专业在璟旻学院均可选择

那么学这些设计专业,未来到底有没有出路呢,咱们先来看一波数据。


2014-2018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11052亿元增长至3873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97%,占GDP比重由2.75%增长至4.21%,呈现逐年稳步上升的态势。


福布斯排行榜上占据前十的有5家互联网公司,3家时尚品牌公司。


从国家奖学金的选拔和公派留学的优先选择可以看出,国家在人才需求方面急需交互设计师、体验设计师、服务设计师、信息设计师和时尚设计师或是交叉学科人才。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变化和革新,国家也将增加海外新兴学科和技术的人才收集。


华为在大量招聘工业设计师、用户体验师、资料开发工程师等等设计专业的岗位。


阿里巴巴对于交互体验设计师专家和高级体验设计师的任职要求。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企业,创新性的设计人才都是目前最稀缺最炙手可热的资源。


如今的企业,需要的无外乎两种人才:一是逻辑、分析型管理人才,二是创意、拓展型人才。理性和直觉互补,企业才能发展的更好。国内外的很多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不少聪明的公司正在采用“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引入更多的艺术生来改变从工商管理到产业革命再到管理决策这一典型的发展路径。

对数据和信息的重视,导致我们所处在一个过于理性的时代,创意人才已经出现了很大的缺口。而当今社会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像“网红”一样经营“个人品牌”的做事方式,是艺术生的优势。如今许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能力,正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外艺术课程的所培养的:

• 创建原始概念的能力和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 面对不确定性的强大心理,敢于否定自己,打破重组

• 将想象力植根于特定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执行力以及动手能力

• 由前期调研培养出来的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

而关于设计的价值,从最近网上讨论热烈的小米新LOGO就能体现出来:

此新logo由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世界设计大师原研哉亲自操刀,网传价值200万

也许当今技术的发展会使人类社会“机器人化”,从而剥夺我们的权利。但是,作为富有创造力,同理心和发展的艺术设计学生,也可以将人类提升更高的层次。我们有责任确保后者将一直处于人类社会的主流,技术是我们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使用技术为人类解决问题和提供服务。